宁波空管站开展“学雷锋 当先锋 民航青年在行动”主题团日活动
作者:铜陵市 来源:上海市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9:39:50 评论数:
爱物则是同情之爱,兼有爱养之义,即爱护、保护、养护等等,这是人的责任和义务,其中也包含着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而且这种名必须与实相符,而不是名不副实、声闻过情(孟子语)。真实情况究竟如何?首先看看名的问题,孔子不仅不反对成名,而且提倡成名。
但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先天禀受的良知,却要靠后天的修养和实践才能实现,因此,良知随同社会的道德进步,不断生成完善。孔子奔走一生,往哪里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唯义所适,即遵循义的道路而行。[3] 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良知是对个人意志的认识,亦是呈现于意识中的道德规定。这位年近八十受人尊敬的文学家,曾经以描写希特勒法西斯暴行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在晚年说出了他六十年前的经历,他原来是法西斯党卫军的成员。孔子就明明说过,如果能致富,作一个执鞭之士,即手执鞭子赶车或做守门人他也愿意。
是非之心是说知,人是有知性、有认识能力的。孔子的思想,到了近现代社会,有不同的解释。因为它并不能说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最初始、最终极性的根源。
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天的基本功能,其中生字,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这决不能仅仅理解为生物学上所说的生。它同人类中心论是根本不同的。尽其性就是尽自己的诚性、仁性。中国哲学讨论天即自然界有没有心的问题,最能说明这一点。
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价值为支撑的,而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决不能取代人文价值。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不能分开的。
这被认为是西方的传统,但是这一传统到现代社会,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丝毫没有否定人的主体性,恰恰相反,它非常明确地突显了人的主体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及《中庸》所说的参赞化育。[10]《答张横渠书》,《明道文集》卷二。只有尽物之性,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因此,所谓理性化的说法并不全面,应当加上工具化。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是儒学提供给我们的答案。张载喜欢闻驴鸣,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和谐。
自然界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是价值之源,自然界是人类真正的家园。《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如果说,为了人类利益,要保护自然环境,那就要看什么是人类的真正利益,如果说人类利益就是满足物质欲望,那就同为了人类利益,要无限地开发自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总之,从孔子思想中透露出来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对天即自然界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与热爱。
以诚待人,将心比心,就能尽人之性。正如许多学者所说,这一学说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参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说法,人不是被动地回到自然界,而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完成自然界所赋予的使命中西哲学最大的区别是,西方哲学主张主客对立,人与自然对立。中国哲学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超越意识,大都停留在具体的经验层次。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它又是自我超越型意向思维,即超越感性自我,实现主客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如果说,康德强调意志自由,突出理性的作用。它以主体意识的意向活动为其思维的主要定势,以主体的情感意志和内在意识为其思维的主要内容,以主体体验和本体认知(或存在认知)为其主要形式,这同西方以对象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有所不同。
二者都讲主体,但意义不同,西方强调对立性主体,即认识主体,而中国强调统一性主体,即德性主体。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是‘爱智的,即属于理智型思维,并且形成一种传统。
就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而言,中国的哲学家们几乎无不强调‘躬行践履,以‘躬行践履为根本宗旨[3]。通常所谓认识论,都是从主客体的关系立论的,更确切地说,它必须以划分主客体的界限为前提。
我认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能开辟一个新的视角,能理解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通读全书以后不难看出,蒙先生的许多思考和看法,对于我们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是很有启发性的。三、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9]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第9页。
就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而言,儒家包括新儒家(即理学)都主张反求诸己、穷理尽性,道家和新道家(即玄学)主张反朴还纯、察己以知,佛教则主张明心见性。人作为主体,不是与自然界相对而立,将自然界作为认识与征服的对象,而是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使命,为天地立心而成德。
正因为如此,才有自我超越的需要与可能。这就是我为什么把主体思维作为中国哲学最根本的思维特征提出来进行讨论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称为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是因为思维是人类进化的最高花朵,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不能离开思维的,这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之为心(心之官则思),而心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学术界对有关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进行过一些讨论,对中国哲学有没有主体性和主体思维,也有不同意见,本书的见解,有助于这类讨论的深入开展。
在这样的统一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是真正的存在主体,我称之为统一主体或绝对主体(绝对主体一词,海外有学者已经说过,但理解上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哲学不是用排除经验的方法,把现象仅仅限制在纯主观的范围内,从而回到事情本身,以便为世界设定意义。二、情感体验型意向思维。中国哲学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也主张超越,只是同西方哲学与宗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8] 再如形上思维,由于中国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因而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学形上学,中国哲学思维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本体存在的形上思维[9]。这些不同的层面是互相联系的,不是各自独立的。
而中国哲学主张主客统一,人与自然统一。因为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更加深层的问题,也是传统文化与哲学中更具稳定形态的东西。
1.我之所以提出主体思维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国哲学最根本的思维特征进行研究,并不是从通常所谓认识论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我是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着眼来理解这个问题的。这是中国哲学思维同西方的又一个重要区别。